新闻动态
News
行业新闻

香精与香料(101)—蘅薇

2022年04月28日 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浏览量:0

香精与香料(101)—蘅薇

蘅薇又名杜蘅,杜衡。

杜衡(学名:Asarum forbesii)为马兜铃科细辛属的植物,又名蘅、杜蘅,别名马辛、苦叶细辛、南细辛、马蹄香、马蹄细辛,《玉篇》中又称香草。今本洪刍《香谱》“蘹香”条的内容和“马蹄香”条的标题脱漏,导致杜衡有时被误称为蘹香。

香精与香料(101)—蘅薇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节间短,有多数细长的须根,有特殊的辛香气味;下端集生多数肉质根;宽心形至肾状心形的叶子1-2枚生于茎端,有长柄,表面深绿而有光亮,常有白色或淡绿色的斑块;单花顶生,筒中装暗紫色花,花期4—5月;蒴果肉质,有多数黑褐色种子。

香精与香料(101)—蘅薇

生于阴湿有腐植质的林下或草丛中。属胡椒目马兜铃科马蹄香属。主产于江苏省江浦、南京(紫金山)、苏州、宜兴等地,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

香精与香料(101)—蘅薇

性温味辛;根、叶可入药,称为“马辛”,有散寒止咳、祛风止痛的功效。

杜衡在《楚辞》中出现七次之多,可见是一种比较重要的香草,因为它总是和其它香草同时出现,比如和白芷、泽兰等等,所以肯定是香草无疑。

杜衡的别名很多,蘅薇香、楚蘅、杜蘅、马蹄香、蘹香、杜衡葵、南细辛、马蹄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等等。

《唐本草》云:“杜衡,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根似细辛、白前等。”《山海经》:“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衡,食之已瘿。”说明杜衡是种很早就被人发现并被认知的香草,可以“令人身衣香”还可以“食之已瘿”。

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九歌·湘夫人》: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屈原《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香精与香料(101)—蘅薇

屈原《九章·悲回风》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东方朔《七谏·怨世》: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

刘向《九叹·逢纷》:怀兰蕙与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

王逸《九思·伤时》:堇荼茂兮扶疏,蘅芷雕兮莹嫇。

屈原《九歌·湘夫人》: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节录)

大意:在荷屋上覆盖香草白芷,用杜衡围绕四周。庭院里布满各种芳草,再建一座芳香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迎接湘夫人,他们如云般相拥而至。

《湘夫人》是写湘君做好各种准备迎候湘夫人的,但湘夫人没有来,于是又思慕又哀怨。有杜衡的这一段很美,诗中描述各种香草修建的庭院令人向往,以一个俗人的心是止不住要赴约的。

在楚地的民间传说中,湘夫人是有具体指向的,是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英,自然湘君就是舜了。传说舜巡查南方,劳顿辛苦,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娥皇女英闻讯万分悲痛,泪洒竹子形成斑点成为湘妃竹,二妃不能承受丧夫之痛投入湘江化为湘妃,历代文人墨客书画湘君湘夫人的很多,湘夫人自此就成了凄美的传说。杜衡作为重芳中的一芳,为湘夫人增添了一抹香韵,足矣。

香精与香料(101)—蘅薇

 

蘅薇香

蘅薇香,土卤,楚蘅,杜蘅,马蹄香,蘹香,杜衡葵,土细辛,钹儿草,杜葵,南细辛,马辛,马蹄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

来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的干燥全草。

炮制

将原药除去泥屑等杂质,切短段,筛去灰屑。

性状

本品呈段状。根多,细长圆柱形,直径1.5~3mm;表面灰黄色至灰褐色,可见细纵皱纹、残留须根及须根痕;切面黄白色。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或圆柱形结节状,直径2~3mm,灰褐色,节明显,可见叶柄痕及根痕。叶较少,叶片多已切断,皱缩或破碎,灰绿色至褐绿色,完整者呈宽心形,顶端钝或圆,叶柄细长,灰褐色至黑褐色。质脆。气芳香,尤以根及根茎为甚,味辛、辣。

香精与香料(101)—蘅薇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止痛,祛痰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关节疼痛,痰饮咳喘,外治牙痛。

【用法与用量】1~3g;外用适量,研末撒患处。

功效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的干燥全草。用于风寒头痛,关节疼痛,痰饮咳喘,外治牙痛。

蘅薇香的药方

①治风寒头痛,伤风伤寒,头痛、发热初觉者:马蹄香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杏林摘要》香汗散)

②治呼吸喘息,若犹觉停滞在心胸,膈中不和者:瓜蒂二分,杜衡三分,人参一分;捣、筛,以汤服一钱匕,日二、三服。(《补缺肘后方》)

③治哮呴:马蹄香,焙干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如正发时,用淡醋调下,少时吐出痰涎为效。(《普济方》黑马蹄香散)

④治暑天发疹:杜衡根(研粉)三至四分。开水吞服。

⑤治损伤疼痛及蛇咬伤:杜衡(研末)每次吞服二分;外用鲜杜衡,捣敷患处。

⑥治蛇咬伤:杜衡根一至二钱,青蓬(菊科牡蒿)叶、竹叶细青(兰科斑叶兰)各等量,金银花三至四钱,野刚子(马钱科醉鱼草)五至六钱,水煎,一日三次,饭前服。

⑦治疮毒:杜衡根、青蓬叶各一至二钱。捣烂敷患处。(④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⑧治无名肿毒,瓜藤疽初起,漫肿无头,木痛不红,连贯而生:杜衡鲜叶七片,酌冲开水,炖一小时,服后出微汗,日服一次;渣捣烂加热敷贴。(《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蛀齿疼痛:杜衡鲜叶捻烂,塞入蛀孔中。(《福建民间草药》)

《中药大辞典》:杜衡

【出处】《别录》

【拼音名】Dù Hénɡ

【别名】怀、蘅薇香(《大戴札记》),牡、土卤(《尔稚》),楚蘅(《范子计然》),杜蘅(《广雅》),土杏(《博物志》),马蹄香((唐本草》),榷香(洪刍《香蕾,),杜衡葵(《尔雅翼,),土细辛(《土宿本草》),钹儿草(《太仓州志》),杜葵(《纲目》),南细辛(《医林纂要》),马辛(《江苏药材志》),马蹄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的根茎及根或全草。4~6月间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的节间短,下端集生多数肉质根。茎端生1~2叶。叶宽心形至肾状心形,长和宽均3~8匣米,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两面略被毛,边缘及脉上密被细柔毛;叶柄长7~15厘米。单花顶生,径1~1.2厘米;花被墒钟状,顶端3裂,裂片宽卵形,暗紫色,脉纹明显;雄蕊12;花柱6,柱头2裂。蒴果肉质,具多数黑褐色种子。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有腐殖质的林下或草丛中。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产江苏、浙江。

【性状】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长约2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淡棕色或淡黄棕色,有多数环形的节,顶端残留皱缩的叶柄或叶片,下部着生多数须根。根细圆柱形,弯曲,长约7匣米,直径1~2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棕色,具细纵皱,质毙易断,断面平坦,类白色。气芳香,味辛辣。

【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黄樟醚及少量丁香油酚。

【药理作用】黄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动物的呼吸中枢麻痹。长时间给猫及家畜以少量,则引起和磷中毒样的肝、肾脂肪变性;对犬给予0.75克则发生呕吐,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或内服均为1克/公斤。

【炮制】原药拣去杂质,拍去泥屑,用水洗净,稍润后切断,晒干。

【性味】《别录》:"味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疼,龋齿痛,痧气腹痛。

①《别录》:"主风寒咳逆。"

②《药性论》:"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

③《纲目》:"散风寒,下气清痰,行水破血,杀虫。"

④《广西中药志》:"通经,散寒,祛痰,利尿。"

⑤《江苏药材志》:"发汗,祛痰。治感冒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⑥《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气管炎及水肿。"

《中华本草》:杜衡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1.《山海经》: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衡,食之已瘿。

2.陶弘景:杜衡,根、叶都似细辛,惟气小异尔。

3.《唐本草》:杜衡,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根似细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端四叶,叶间白花,殊无芳气;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疗疮疥,不可乱杜蘅也。

4.《本草衍义》:杜衡用根,市者

【拼音名】Dù Hénɡ

【英文名】Forbes Wildginger Herb,Herb of Forbes Wildginger

【别名】怀、蘅薇香、杜、土卤、楚蘅、杜蘅、土杏、马蹄香、蘹香、杜衡葵、土细辛、钹儿草、杜葵、南细辛、马辛、马蹄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的根茎及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名:Asarum forbesii Maxim.

采收和储藏:4-6月间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1.杜衡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叶柄长3-15cm;芽胞叶肾状心形或倒卵形,边缘有睫毛;叶片阔心形至肾状心形,长和宽各为3-8cm,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上面深绿色,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脉上及其近缘有短毛,下面浅绿色。花暗紫色;花便长1-2cm;花被管钟状或圆筒状,长1-1.5cm,直径8-10mm,喉都不缢缩,喉孔直径4-6mm,膜环极窄,宽不足lmm,内壁具明显格状网眼,花被裂片直立,卵形,平滑,无乳突皱褶;药隔稍伸出;子房半下位,花柱离生,先端2浅裂。柱头卵状,侧生。花期4-5月。

2.小叶马蹄香多年生草本。根茎短。叶柄长3-15cm;芽胞叶卵形或长卵形,边缘有睫毛;叶心形、卵心形、稀近戟形,长3-6cm,宽3.5-7.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上面通常深绿色,有时在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脉上或近边缘处有短毛,下面浅绿色,或初呈紫色而逐渐消退,或紫色。花紫色;花梗长约1cm,有时向下弯垂;花被管球状,直径约1cm,喉部强度缢缩,膜环宽约1mm,内壁有格状网眼,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基部乳突皱褶区;药隔伸出,圆形,中央微内凹;子房近上位,花柱6,柱头卵状,顶生。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地。

2.竽于林下草丛或溪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1)杜衡常卷曲成团。根茎圆柱形,长约1cm,直径2-3mm,表面浅棕色或灰黄色,粗糙节间长1-9mm。根细圆柱形,长7cm,直径1-2mm,表面灰白色或浅棕色,断面黄白色或类白色。叶片展平后呈宽心形肾状心形,长宽均为3-8cm,先端钝或圆,上面主脉两侧可见云斑,脉上及近叶缘有短毛。偶见花,1-2朵腋生,钟状,紫褐色。气芳香,有浓烈辛辣味,有麻舌感。(2)小叶马蹄香根茎短。根直径l-2mm,灰黄色,断面灰白色。完整叶展开后呈心形、卵。状心形,长3-6cm,宽3.5-7.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上面主脉两例时有云斑,脉上及边缘有短毛;叶柄长3-15cm。气芳香,味麻辣,略麻舌。以根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l)杜衡根横切面:表皮残存。外皮层细胞1列;皮层有油细胞散在;内皮层明显。初生木质部四原型或五原型。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内侧有厚角组织。皮层宽广,有油细胞散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维管束外韧型,常5-6个。髓部明显。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的气孔均为不定式,并具类图形油细胞。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叶脉处可见由l-4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顶端尖而稍弯曲,具壁疣,长132-160μm,基部直径29.6-44.4μm。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无毛。(2)小叶马蹄香根横切面:外皮层细胞切向延长;皮层细胞约19列,有油细胞散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初生木质部通常三原型。

根茎横切面:皮层细胞约21列,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维管束常6个。

【化学成份】1.杜衡从全草中分离出杜衡素(asarumin)A、B、C、D,榄香脂素(elemicin),细辛脑(asarone)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全草(干品)含挥发油 2.6%,从挥发油中除分离出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甲基异丁香油酚(methyl isoeugenol),榄香脂素(elemicin)和卡枯酸(kakuol)外,还含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nyrcene),香桧烯(sabinene),柠檬烯(limonene),1,8-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y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异松油烯(terpinolene),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a-松油醇(a-terpineol),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uene),黄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芸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欢烯(trans-β-faranesene),细辛醚(asaricin),肉豆寇醚(myristicin),异榄香脂素(isoelemicin)等。

2.小叶马蹄香全草(干品)含挥发油0.6%,挥发油中的成分有:1,8-按叶素(l,8-cineole),芳樟醇(linalool),龙脑(bor-neol),a-松油醇(a-terpineol),萘(naphthalene),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l-5methylanisole),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xytoluene),黄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芸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欢烯(trans-β-farnesene),葎草烯(humulene),β-橄榄烯(β-maali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2,3,5-三甲氧基甲苯(2,3,5-trimethoxytoluene),橙花叔醇(nerolidol),细辛醚(asaricin),甲基异丁香油酚(methylisoeugenol),肉豆蔻醚(myristicin),榄香脂素elemicin),异榄香脂素(isoelemicin)和2,4,5-三甲氧基丙烯基苯(2 4,5-trimethoxypropenylbenzene),樟烯(camphene),a-蒎烯(a-pinen),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松油烯(β-terpinen),3,4-二甲基-2,4,6-辛三烯(3,4,-dimethyl-2,4,6-octatriene),优葛缕酮(eucarvone),表樟脑(epicamphor),异龙脑(soborneol),爱草脑(estragole),十五烷(pentadeca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2-甲氧基黄樟醚(croweacin),柠檬烯(limonene),金合欢醇(farnesol),卡枯醇 (kakuol),2,5-双叔丁基噻吩(2,5-itertbutylthiophene),反式细辛脑(trans-asarone)。

【药理作用】1.黄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动物的呼吸中枢麻痹。长时间给猫及家畜以少量,则引起和磷中毒样的肝、肾脂肪变性,对犬给予0.75g则发生呕吐,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或内服均为1g/kg。

2.煎剂29g/kg灌胃,对小鼠有镇痛作用。

3.马辛挥发油0.15ml/kg腹腔注射,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0.025、0.03、0.05ml/kg腹腔注射,对小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有协同睡眠作用;0.075、0.15ml/kg能延长小鼠硫喷妥钠的睡眠时间;0.25ml/kg可对抗戊四唑引起的小鼠惊厥,也对抗电休克惊厥;0.15、0.25ml/kg可增强小鼠对缺氧的耐受力;0.075、0.15ml/kg对大鼠有降温作用。

4.用0.02%-0.1%马辛挥发油0.2ml灌胃,可降低高胆甾醇血症小鼠的血脂,并呈量-效线性关系。

【毒性】对小鼠灌胃的LD50为1.823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0.672g/kg。

【鉴别】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振摇后浸出15min,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待乙醚挥散后加1%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溶液由浅棕色变为紫棕色。(检查挥发油)

【炮制】原药拣去杂质,拍去泥屑,用水洗净,稍润后切断,晒干。

【性味】辛;温;小毒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消痰利水;活血止痛。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研末,0.6-3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鲜品捣敷。

【注意】体虚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妇忌服。

【附方】1.催吐方(《补缺肘后方》),治呼吸喘息,犹觉膈中痞闷,顽痰壅滞心胸。2.治蛇伤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蛇伤,局部红肿痛甚者。3.香汗散(《杏林摘要》),治风寒头痛。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治风寒咳逆。

2.《药性论》: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

3.《本草纲目》: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杀虫。

4.《广西中药志》:通经,散寒,祛痰,利尿。

5.《江苏药材志》:发汗,祛痰。治感冒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6.《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气管炎及水肿。

7.《本经逢原》:杜衡香窜,与细辛相似,故药肆以之代充细辛。但其气浊,不能搜涤少阴经中之寒,稍逊细辛一筹耳。

杜蘅(Asarum forbesii Maxim) (马兜铃科细辛属Aristolochiaceae)精油的化学成分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细辛属杜蘅(Aristolochiaceae)的叶和根精油,并采用 GC 和 GC-MS 分析;从叶油和根油中分别鉴定出 20 和 17 种成分。甲基异丁香酚Methylisoeugenol(33.3%)和α-细辛醚α-asarone(19.2%)是叶油的主要成分,而α-细辛醚(58.8%)和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10.3%)是根油的主要成分。

杜蘅的抗过敏成分

从细辛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四种新成分,细辛A(I)、B(II)、C(III)和D(IV)以及榄香素(V)、反式细辛醚(VI)和亚油酸(VII)。新化合物的结构被阐明为 I 为 3S-苯甲酰氧基-2S-羟基-2-异丙基丁酸甲酯、II 为 2R-苯甲酰氧基异戊酸甲酯、III 为 2R-反式-肉桂酰氧基异戊酸甲酯和 2 R-胡椒酰氧基异戊酸甲酯四。化合物I、II、III和VII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的抑制作用较弱,但其他化合物无活性。

甲基丁香酚的药理研究

甲基丁香酚(metliyl eugenol)为杜蘅(Asarum forbesii Maxim)挥发油提得的一个纯品,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1)协同中枢抑制药的效应;(2)对多种动物均能产生麻醉作用,且随着剂量变化而麻醉时间长短不同;(3)能抑制免大脑皮层及中脑网状结构的自发脑电活动。此外,给药过快或剂量过大可出现呼吸减慢或停止,但能迅速恢复。持续给药1~2小时或多次给药后进行血象、肝肾功能及各脏器的病理切片等检查,结果除白细胞略有上升外其它均属正常。

参考文献

[1] Zhang, Feng & Xu, Qing & Fu,Shaoping & Ma, Xiaoqiong & Xiao, Hongbin & Liang, Xinmiao. (2005).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Asarum forbesii Maxim(Aristolochiaceae). Flavour and Fragrance Journal. 20. 318 - 320.10.1002/ffj.1423.

[2] Masako Kobayashi, Mitsuko Asai, ToshihiroIshiguro, Toyokazu Kishi, Rulian Bian and Qiangmin Xie. Studies on theAntianaphylactic Components of Asarum forbesii Maxim. Shoyakugaku Zasshi(生药学杂志),1989,43(3): 230-234.

[3] 蒋蓥;刘国卿;马俊儒;谢林;吴惠秋. 甲基丁香酚的药理研究[J]. 药学学报, 1982, 17(2): 87-92.

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添加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