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行业新闻

香精与香料—大黄

2022年04月23日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浏览量:0

大黄

别名      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峻、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功效作用      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英文名    RADIX ET RHIZOMA RHEI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毒性        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        胃经、肝经、大肠经

药性        寒

药味        苦

拉丁植物名

1.Rheum palmatum L.

2.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Ex Rngel.[R.Tanguticum Maxim.Ex Balf.]

3.Rheum officinale Baill.Radix et Rhizoma Rhei

拉丁文名

1.Rhizoma et Radix Rhei Palmat

2.Rhizoma et Radix Rhei Tangutici

3.Rhizoma et Radix Rhei Officinalis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吴普本草》云:「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四川北部、甘肃西部。」《名医别录》亦谓:「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甘肃)。」可见自古大黄就以甘肃、四川北部为主要产地。《本草图经》曰:「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叶似蓖麻、根如芋、开黄花的特征,与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相符,而开青红似荞麦花的特点与掌叶大黄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黄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本草图经》所附大黄附图,基生叶具长柄,叶宽卵圆形,具浅或深裂,根茎粗大,具残存托叶鞘,与大黄属掌叶组植物特征吻合。综合上述大黄的产地、形态、附图,可以认为古今所用大黄是一致的。  

大黄含有蒽类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

1. 蒽类衍生物分为:⑴游离蒽醌衍生物,如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土大黄素(chrysaro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异大黄素(isoernodin)、虫漆酸D(laccaic acid D)、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酸(rhein);⑵ 结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的单和双葡萄糖甙;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单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大黄二蒽酮(rheidin)、掌叶二蒽酮(palmidin)以及与糖结合的甙如番泻甙(sennoside)A、B、C、D、E、F等。

2. 苷类化合物:土大黄甙(rhaponticin)、3,5,4』-三羟基芪烯一4』-O-β-D-(6』-O-没食子酰)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羟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 stilbene-4』-O-β-D-glucopyranoside)。

3. 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copy 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决明松(torachryson)。

4. 鞣质类:没食子酰葡萄糖、d-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四聚素(tetrann)等。大黄四聚苯经水解,得没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黄明(rheosmin)。此外合有树脂。

尚含有有机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异丁烯二酸、柠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黃中還含有揮髮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香精与香料—大黄

 

大黄,又称作生大黄、熟大黄、生将军、生锦纹、酒军、黄良、川军,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一般从粗短的根茎种植。大黄长有三角形的大叶,叶柄肥厚。花形细小,聚集成花序,颜色从绿白色到玫瑰红色。

 

在东亚地区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但在欧洲及中东地区,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品种。大黄的叶片富含草酸,不适宜食用,但可药用,在东亚,大黄的主要用途就是作药用。此外,它的叶柄可作食用,一般用于制作馅饼或为其他食物带来馅饼的味道,因此又有“Pie Plant” 之称。目前最常见的大黄品种,是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分类的Rheum hybridum。

香精与香料—大黄

大黄是中医常用的通便泻火药物,“药性峻利”,“性大苦大寒”。其根部用作泻药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不论是传统的中医药或是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世界及欧洲的药方中均有提及。大黄能够令口腔和鼻腔的黏膜具有收敛作用(astringenteffect)。大黄的根和茎含丰富的蒽醌类化合物,例如: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 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酚(Chrysophanol)及大黄酸(Rhein)等。这些化合物部分有轻泻的作用。

香精与香料—大黄

大黄的叶柄可食用,例如:跟覆盆子与糖一起煮四小时,可以作甜品、果酱或西式馅饼的馅料。

香精与香料—大黄

大黄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其叶片。大黄的叶片含有草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植物的酸,但也是一种肾毒性和腐蚀性的酸性有毒物质。不同品种的大黄,其叶片的草酸含量有所不同,普遍的含量约为 0.5%。而草酸对大鼠的半致死剂量(LD50),大约为每公斤体重 375 毫克,口服的最低致死量(LDLo)约为 600 mg/kg。根据这个比例,一个普通人若要吃下致半致死剂量的草酸,需要食用约 5 公斤的大黄叶,而最低致死分量亦要 10 公斤的大黄叶。这个分量显然不太可能会达成。不过,为安全计,烹煮大黄时,应避免与含有苏打的其他食品一起烹调,以免植物内的草酸跟苏打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水溶性的草酸化合物,令毒性加重。不过,除了草酸以外,大黄的叶子还含有一种至今仍未被确认的有毒物质,可能是蒽醌苷(亦作番泻苷)的一种。大黄叶柄的草酸量只占整片叶的大约2-2.5%,相对于叶片,其毒性显得更低,因此可放心食用。

香精与香料—大黄

大黄的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泻下作用:

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

泻下有效成分: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

泻下作用机理: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2)利胆、保肝

(3)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2、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止血作用:

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儿茶素、没食子酸。

止血作用机理: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

(2)降血脂:

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

3、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谱:

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

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儿病毒、B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抗菌作用机理: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

(2)抗炎、解热作用

(3)免疫调节: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4)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证明,大黄所含鞣质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商品有两类:一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

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

气特殊,味苦而微涩。

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

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

二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

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

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②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

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

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

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

气味较弱。

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

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

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大黄国内外研究进展

1、  大黄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大黄属)

大黄(Rheum rhabarbarum L.;蓼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被广泛寻找。几种栽培和野生大黄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很大。叶子是有毒的,而茎或叶柄可以食用。干根/根茎命令使用在传统医学,并被科学证明,传授广泛的健康效益。大黄的治疗价值被认为是存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蒽醌anthraquinones,羟基蒽醌hydroxyanthraquinone,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酸rhein,二苯乙烯stilbene,土大黃甙rhaponticin,膳食纤维等。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菌、止泻、抗糖尿病、抗炎、利尿、保肝等作用。尽管关于大黄的文献已经发表了好几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大黄的信息仍然很分散,特别是关于亚品种的信息,以及关于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实际作用机制的信息。在这一章中,介绍了大黄的一些有趣的研究主题,包括大黄的用途、食物和治疗价值、组成(营养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和已证实的生物活性。

2、  大黄属植物的健康效益及生物活性综述

本文是对大黄素植物及其生物活性的最新综述。介绍了该植物的主要特征,并对其精油成分进行了总结。大黄素植物的传统药用价值已被报道。羟基肉桂酸hydroxycinnamic acids、环烯醚萜iridoids、类环烯醚萜secoiridoids、类黄酮flavonoids、花青素anthocyanins、苯丙素phenylpropanoids、植物蜕皮甾类phytoecdysteroids、苯并恶嗪类benzoxazinoids、甜菜碱betaine等化学物质具有生物活性。在讨论了Lamium植物的抗氧化特性后,使用体外模型研究的生物活性,抗菌,抗病毒,抗炎,抗伤害活性,疼痛治疗和细胞毒性和细胞保护活性在这里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最后,报道了体内研究的目标例子。

鉴于唇形科植物的治疗作用主要基于其挥发油,本文对大黄属植物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描述。虽然唇形科植物的精油含量很高,但唇形科大黄属植物的精油含量却很少。从大黄植物鲜花中提取的精油得率在0.01 ~ 0.31%之间。

许多学者对大黄属植物的风味成分进行了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在已被接受的25种大黄中,只有一些种类的挥发性成分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各种研究表明,唇形科植物精油的生物化学活性不仅在种内和品种间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农业气候和地理区域也存在差异。唇形科植物精油成分的这种变化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也决定了精油的遗传表达,从而影响了精油的化学成分。Alipieva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保加利亚9个自然种群的4种大黄属植物(L. album、L. purpureum、L. garganicum和L. maculatum花)的精油进行了分析。虽然所有样品的挥发性分布都很相似,但从不同地点获得的植物的油成分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例如,在L. maculatum (Losen山:1.9%,利亚斯科韦茨(保加利亚城市): 1.2%)、L. purpureum (Vlado Trichkov: 1%)和L. album (Vlado Trichkov: 0.2%)中均发现了六氢法尼基丙酮,但并非在所有位点都发现了六氢法尼酯。此外,其他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L. maculatum和L. garganicum中,β-石竹烯和α-蛇麻烯在L. maculatum中含量最高(Losen山:1.6%和0.8%)。

此外,Flamini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大黄属植物不同器官的挥发油成分不同。以紫花L. purpureum为例,叶片中α-和β-蒎烯含量为35.7%,苞片中为7.5%,花中为75.3%。L. bifidum苞片和叶片中普遍含有右旋大根香叶烯(germacrene D)、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α-蛇麻烯(α-humulene)和β-榄香烯(β-elemene),而花中月桂烯(myrcene)(47.2%)、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 (11.8%)和香桧烯(sabinene)(11.0%)。

Kapchina-Toteva等人之前的工作也研究了微体繁殖对离体和在体外条件下生长的Lamium album L.植株叶片提取物中挥发油含量的影响,而不是原位生长的植株。在原位培养的植株中发现含有45种碳氢化合物,经过微体繁殖,这些化合物的含量减少了约2倍,在离体培养时达到24种,在体外适应后达到19种。此外,原位植物主要富集长链烷烃(壬烷(nonadecane);二十一烷(heneicosane);十七烷(heptadecane);二十三烷(Tricosane)),在离体和体外植物中都含有较短的碳氢化合物,如辛烷(octane)(分别为3.9%和1.1%)和十一烷(undecane)(在离体样品中为3.0%)。此外,与原位生长的植物相比,某些醇类,如植醇(phytol);辛烯-3-醇(octen-3-ol);3-己烯-1-醇(3-hexene-1-ol)和醋酸盐(acetate)在微繁殖植物中观察到含量增加。萜类化合物在原位植物油中检测到 60 种,而在离体和离体植物油中含量均下降,分别为 44 种和 35 种。还检测到萜成分的变化。原位生长植物中的主要倍半萜是右旋大根香叶烯(germacrene D) (6.9%) 和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E (1.1%)。在微繁殖过程中,在体外和离体生长的植物 [右旋大根香叶烯 (分别为44.1% 和 46.7%,) 和 β-石竹烯E (分别为13.0% 和 6.5%)]。因此,这些结果证明了生长条件的重要性,这些条件对植物代谢物的水平和组成的可变性负责。大黄属物种的主要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如下图所示。

香精与香料—大黄

通常,“天然抗生素”一词是指源自植物的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事实上,天然抗生素不仅来自植物,还来自真菌、细菌和动物。抗生素是用于对抗细菌感染的物质,可能具有抑菌作用(即抑制细菌生长)或杀菌作用(即它们可以杀死细菌)。对于用于抵抗病原真菌发展的抗真菌剂,也可以提出类似的论点。

某些类型的植物可以产生抗菌和抗真菌物质,即使它们的活性通常远低于源自真菌和细菌的抗生素所具有的活性。此外,请记住,这些植物中所含的抗菌或抗真菌物质会干扰已经存在的可能的药物治疗。植物还含有其他可能对健康有害的化合物。然而,在新兴国家的流行医学中,经常描述使用植物制剂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Dulger 等人描述了 L. tenuiflorum Fisch 和Mey 对一些医用酵母菌的抗真菌活性。从叶子、砧木和土耳其地方性标本的组合配方中获得的乙醇提取物已经研究了它们对医用酵母念珠菌属和隐球菌属的抗真菌活性。在测试前将提取物(以粘性黑色物质的形式)溶解在 DMSO 中。在该测试中使用植物提取物的组合(1:1 比例)。将获得的结果与用作对照的抗真菌药物酮康唑的结果进行比较,注意到植物提取物(叶子和砧木)的组合对白色念珠菌和念珠菌属表现出更大的抗真菌作用,而对隐球菌属的抗真菌活性较弱。不幸的是,在该研究中,L. tenuiflorum 提取物中存在的多酚的数量和类型与所发现的抗真菌活性之间没有相关性。相反,从 L. galactophyllum Boiss和 Reuter、L. macrodon Boiss和 Huet 以及 L. amplexicaule 获得的提取物都没有表现出对白色念珠菌 ATCC 10231 的活性。缺乏这种抗真菌能力可能是由于这些植物中所含的多酚含量不同,其范围在 94 和 112 mg GAE/g 之间,而 L. album和L. amplexicaule提取物的范围在 184 和 193 mg GAE/g 之间。

土耳其存在的种类繁多的大黄属意味着传统的民间医学广泛使用了大黄草药。相反,如 Chipeva 等人发现的,L. album提取物几乎没有抗真菌活性,他们同时评估了 L. album 植物的抗菌活性。从叶子和花中获得的提取物是在野外或从体外繁殖的植物中收获的。使用了四种溶剂(氯仿、甲醇、乙醇和水)和两种萃取方法(索氏提取、恒温器)。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不同组合导致结果也因植物来源而异,即野生或体外繁殖。总之,L. album 提取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更高的功效。然而,由于提取物尚未进行化学表征,因此不能确定哪种分子可能对这种抗菌活性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Bhat R. (2020) BioactiveCompounds of Rhubarb (Rheum Species). In: Murthy H.N., Paek K.Y. (eds)Bioactive Compounds in Underutilized Vegetables and Legumes. Reference Seriesin Phytochemistry. Springer,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44578-2_14-1

[2] Salehi B, Armstrong L, Rescigno A, Yeskaliyeva B,Seitimova G, Beyatli A, Sharmeen J, Mahomoodally MF, Sharopov F, Durazzo A,Lucarini M, Santini A, Abenavoli L, Capasso R, Sharifi-Rad J. Lamium Plants—AComprehensive Review on Health Benefi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Molecules.2019; 24(10):1913.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24101913

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添加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