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行业新闻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2022年06月07日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浏览量:0

蛔蒿(学名:Artemisia cina)为菊科蒿属的植物。分布在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一般生于透水良好的沙质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沙质灰壤土上生长。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蛔蒿花叶是驱虫药山道年的主要来源,自古就有使用。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苏联引进了蛔蒿种子,在潍坊种植,以支持使用宝塔糖大规模驱虫的行动。

别名

山道年蒿(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山道尼格、希那(中国植物图鉴)

异名

Seriphidium cinum (Berg. ex Poljak.) Paljak B. Mar.

蛔蒿(学名:Seriphidium cinum (Berg. ex Poljak.) Poljak.)是菊科、绢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主根细或略粗,木质,垂直;根状茎短,具多年生木质的营养枝,营养枝灰褐色。茎数枚或多枚,细、直立或下部稍弯曲。叶初时被灰白色短柔毛,后无毛;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卵形或长卵形。头状花序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无梗,直径2毫米,在小枝上排成密集的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而紧密的圆锥花序。瘦果卵形,稍扁。花果期8-10月。

头状花序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无梗,直径2毫米,在小枝上排成密集的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而紧密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5层,外层总苞片小,卵形,背面绿色,近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无毛,边宽膜质或近半膜质;两性花3-5朵,花冠管状,黄色,檐部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线状披针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稍叉开,具疣点及睫毛。瘦果卵形,稍扁。

原产于中亚南部地区,中国新疆及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有引种栽培。适于在上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质土或沙质灰壤土上生长。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头状花序含α-山道年(α-santonin),为提取驱蛔虫药的主要原料,亦驱蛲虫。山道年有小毒,入药应适量。另该种还含伪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挥发油中还有倍半萜内酯类及1,8-桉叶油素等。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蛔蒿与宝塔糖

在许多人的记忆当中,“宝塔糖”是伴随着童年走过的,80年代左右,当时的中国经济条件有限,糖果是一种奢侈品,孩子们就把打蛔虫“宝塔糖”当做糖来吃,味道很甜,因此广受好评。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宝塔糖主要原料是蛔蒿,蛔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花果期在8月—10月,根据《中华本草》记载,在8-9月花蕾含苞欲放时采收,以外观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具有极强的耐寒性,主要采用冬播和春播。

宝塔糖主要是对付人类当中的古老寄生虫,蛔虫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一种疾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就开始研制蛔虫药,不过我国境内是没有蛔蒿的,这是一种生长在北极圈内特有药用植物。

我国一开始生产“宝塔糖”的蛔蒿都是从苏联进口的,在60年代之前,我国跟苏联建交友好,医药也是援助的项目之一,而为了能够自己生产蛔蒿,我国就引进了蛔蒿的种子,当时苏联只给了我国20克种子。

可见蛔蒿的珍贵程度,这20克种子分成了4分,分别送到了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四个农场分别试种,在这三个生产基地,唯独只有潍坊的蛔蒿成功了,当时为了保密,蛔蒿对外宣称是“一号除虫菊”。

随着蛔蒿的大力推广耕种,宝塔糖也开始发展了起来,全民都开始服用宝塔糖,但是60年代以后,中苏之间关系僵化,苏联单方面撕坏了援助协议,撤走了全部的实验机器,当时我国提取蛔蒿的原料一直都是依靠苏联。

虽然苏联撤走了机器,我国也研制出了自己的提取器,但这台大机器提取的原料十分少,一些大药厂都愿意收购蛔蒿,大片的蛔蒿烂在了地里面,1964年,潍坊农场遇遇上了连续40天的阴雨天气。

成片的蛔蒿因为水涝绝产,颗粒无收,而保存在地下的3瓶种子有一瓶坏掉了,虽然这次过后大面积的推广,但由于一时间又生产了大规模的蛔蒿,库存积压,就终止了种植生产。

1982年,卫生部又研究出了更加好的一种驱虫药,宝塔糖开始逐步淘汰,1985年,蛔蒿从全国绝种,蛔蒿的消失虽然可惜,但在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医疗事业越来越好。

1982年剂型淘汰种子消亡。应该说,淘汰一种药品的剂型不等于淘汰这种药品的提取原料,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是,我国制药史上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还是眼睁睁地发生了!

在1985年发生的事情是令人们刻骨铭心的,在这一年,全国各地求购驱蛔药提取原料蛔蒿的函件雪片般飞到了潍坊市药材公司。一些外地供销人员亲赴潍坊采购,带来了十分丰厚的条件。但是,当他们终于明白了蛔蒿在潍坊市乃至全国已经绝种的现实,只好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潍坊。

前苏联是蛔蒿的第一故乡,潍坊是蛔蒿的第二故乡,也是蛔蒿在我国延续了几十年的种植基地。在潍坊,具有蛔蒿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和以经验积累的种植技术。在这里发生的“山道年”消亡之谜是耐人寻味的。当“山道年”趋向积压的时候,却因信息不灵盲目发展;当“山道年”老剂型被淘汰以后,蛔蒿种植又仓促地下马,断绝了全国的种源;当“山道年”又出现紧缺的时候,潍坊却永远丧失了这一来之不易的优势。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生长习性

蛔蒿为多年生草本,适于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质土或沙质灰壤土上生长。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蛔蒿原产苏联中亚南部地区,模式标本采自苏联中亚南部。

国内分布:中国新疆及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有引种栽培,湖北分布于武汉、武穴、潜江、公安。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繁殖方法

蛔蒿主要采用播种繁殖,每亩播种量0.75-1.0千克。可进行露地直播,也可进行育苗移栽。露地直播的播种期因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异,中国新疆多为冬季播种,其它地区春播,时间视各地气温而定。蛔蒿的种子在日均温达5℃时即开始发芽,发芽适温为10-20℃。播种前先施足底肥,翻耕土地,整地做畦,顺着畦按行距35-40厘米开浅沟条播,沟深7-10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覆足土,用脚踏实,然后浇水,1周可出苗。也可于清明前后,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等水渗入土壤中后,将种子撒在畦面上,为使撒种均匀可于播种前先将种子中拌入1-2倍的细沙土,播好后,用筛子筛一层细土盖住种子。

栽培技术

幼苗管理:出苗后应多浇水,勤除草,当苗高10-15厘米时可移入大苗定植,株距为25-35厘米。当苗高达15厘米以上时控制浇水量。缺苗要及时补苗。

中耕除草:松土可促进蛔蒿的生长,蛔蒿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松土时要注意不要伤及根系,每次浇水或雨后均需松土,以防茎基受病。6月份以前杂草生长迅速,影响植株生长,应随时除草。

浇水:蛔蒿喜湿,故要适时浇水,初期易多,后期宜少。由于其根系较浅浇水过多易露根,故应掌握好浇水量,土壤湿度如过大,易烂根而致植株死亡。在干旱地区孕蕾期和种子成熟前可灌适量的水以促进蛔蒿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采花之前不易灌水,水多花的含水量高,不易干且药效降低。雨季要注意排水以防积水烂根。

追肥:蛔蒿较喜肥,定植后即可追肥,主要以磷钾肥为主,每亩可施入追肥15-25千克,现蕾后可追施硫酸铵,每亩施入10千克。追肥时切勿过多使用氮肥,以防徒长和发病。

病虫防治

病害

根腐病:发病时根尖及侧根腐烂变褐,表皮呈撕裂片,不生须根,茎上的新芽枯萎,下部叶片枯黄,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生此病。防治可通过及时排水,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多施磷肥等栽培措施,也可于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其根部。

锈病:发病植株的叶背及茎部出现不规则的锈斑,小枝和叶片渐枯脱落,可通过密植株行距的合理改善,精细的管理以及及时地排水来防止此病的发生,发病后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连续喷雾2-3次,每7-10天1次。

虫害

蛔蒿夜蛾:以其幼虫为害其嫩枝、小叶及花蕾,夜间活动,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布。

红蜘蛛:40%乐果1000倍液喷布。

有关山道年的相关介绍

蛔蒿这种耐寒冷的野外原生植物在植物学上又称“山道年蒿”,是多年生半灌木,是北极圈内的特有的可以被人类用来作为药用的植物。北极圈内的气候特点一是非常寒冷;二是在每年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太阳会终日照射,在每年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日,太阳会终日照射不到。这种特殊的气候特点使蛔蒿生长得十分茁壮,也使蛔蒿成为前苏联独一无二特有的药用植物。经过前苏联植物学家们的人工培植,在精心管理和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现蛔蒿在北极圈外的环境条件下也可以生存,但成活率较低。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山道年,也称散道宁、蛔蒿素,是从菊科植物蛔蒿的花中提取的一种酮内酯化学物质,可用作驱虫药。过去被美英等国药典列为蛔虫药,在中国也曾用于宝塔糖。现已被效力更强、毒性更低的药物所代替。水解可成为山道年酸 (C15H20O4)。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山道年是从多种亚洲产蒿属(Artemisia)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提取的有毒药物。山道年酸的衍生物是最早的驱蛔药之一,用于人及其他动物,口服给药。现已为效力更强毒性更低的药物所代替。

山道年是一种萜。分子式C14H16O3,存在于某些蒿属植物中。无色晶体。熔点174~176℃,相对密度1.187,比旋光度66/4℃;遇光变黄。可溶于氯仿、苯和乙醇。山道年是一种含有两个双键的酮内酯,溶于碱中后打开内酯环而生成盐,经酸化转回至原物。它在锌粉中蒸馏得1,4-二甲基萘,丙烯和1, 4-二甲萘醇。

山道年的肟用锌粉和醇性硫酸还原得胺,后者用亚硝酸处理,得内酯次山道年。微量山道年与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共热,呈紫红色;与1:1的硫酸-水溶液共热,再加一滴三氯化铁,先呈黄色,后转变成红色,再后变为紫色,上法用作山道年的检出。山道年主要用作驱蛔虫和驱蛲虫剂。具有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酮羰基、酯基。

有关蛔蒿及山道年的现代研究进展

1、高速逆流色谱法去除山道年后的蛔蒿CO2亚临界粗萃取物的药理学评价

由于其作为药物、饲料和食品的经济意义,蒿属物种非常重要。蛔蒿是哈萨克斯坦特有品种。在民间医学中,蛔蒿水提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而醇提物有杀幼虫和抗结核活性。从该物种中最常见和最广泛研究的化合物是一种萜类化合物——山道年(Santonin)。这种化合物的毒性发生在儿童剂量为60毫克,成人剂量为200毫克时,会引起其他问题,包括黄视症,会导致失明。考虑到这一点,这项工作的主要想法是从粗提取物中去除山道年,并考查不含山道年的提取物是否仍然具有任何药理活性。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对CO2亚临界萃取物进行分离。对无山道年的CO2亚临界提取物(SFCO2E)和分离得到的类黄酮类化合物柳穿鱼黄素(pectolinarigenin)进行药理作用评价。结果表明,HSCCC是一种从CO2亚临界萃取物中完全去除山道年的有效方法。我们还可以观察到SFCO2E和柳川鱼黄素素的抗伤害和抗炎活性,其浓度可以证明用这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地方植物生产一种植物药物是合理的。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2、HPLC-UV法测定哈萨克斯坦8种蒿中山道年的含量: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山道年是一种强大的驱虫药,以前用于治疗蛔虫,是蛔蒿的主要成分。然而,由于其对人类的毒性,它已不再使用。哈萨克斯坦正在寻求引进这种植物作为兽医驱虫药,尽管已知山道年的毒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的山道年鉴定方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对其进行精确定量,避免其不必要的中毒,这对兽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道年的时间约为5.7 min。通过精密度、准确度、重现性和回收率等参数对方法进行了验证。采用该方法对产自哈萨克斯坦的黄蒿(A. scoparia)、矮沙蒿(A. foetida)、万年蒿(A. gmelinni)、草原绢蒿(A. schrenkiana)、小白蒿(A. frigida)、A. sublesingiana、苦蒿(A terraalbae)和苦艾(A. absinthium)等植物叶片及3种不同产地的蛔蒿叶提取物中山道年进行了鉴定和定量。本研究为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蒿属植物中该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3、山道年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研究

山道年(Santonin)是一种常见于菊科植物中的倍半萜内酯,在急性炎症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山道年的活性与标准的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非常相似。对肉芽肿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然而,与双氯芬酸钠相比,山道年的这种作用不太明显。山道年对小鼠有显著的解热作用,这与给药途径无关。与吗啡类似,它还增加了治疗小鼠的热板反应时间。

4、蛔蒿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黄酮含量

该药用植物源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活性。蒿属植物是菊科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真菌和抗菌活性。本研究旨在测定蛔蒿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和类黄酮含量。采用乙酸乙酯浸渍法提取植物样品。分别以25、50和100 mg/l提取液,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二倍体和多倍体蛔蒿提取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革兰氏阴性菌比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更强的耐药性。然而,二倍体和多倍体提取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多倍体蛔蒿(J)中槲皮素含量最高(0.5501 mg/ml),二倍体蛔蒿(KJT)中山萘酚含量最高(0.5818 mg/ml)。虽然蛔蒿在印度尼西亚广泛种植,但与其他蒿属植物相比,蛔蒿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其抑菌潜力方面,其黄酮含量和使用乙酸乙酯作为提取溶剂有关。本研究揭示了蛔蒿作为天然抗菌剂的潜力。

香精与香料(141)—蛔蒿

参考文献:

[1] Sakipova, Z., Giorno, T., Bekezhanova, T., Siu Hai Wong, N., Shukirbekova, A., Fernandes, P. D., & Boylan, F. (2020).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of Artemisia cina Crude CO2 Subcritical Extract after the Removal of Santonin by Means of High 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Molecules (Basel, Switzerland), 25(12), 2728.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25122728

[2] Sakipova Z, Wong NSH, Bekezhanova T, Sadykova , Shukirbekova A, Boylan F (2017). Quantification of santonin in eight species of Artemisia from Kazakhstan by means of HPLC-UV: Metho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PLoS ONE 12(3): e0173714. doi.10.1371/journal.pone. 0173714.

[3] Mohammed M. Al-Harbi, Shoeb Qureshi, Mohammad M. Ahmed, Mohammad Raza, Ghulam A. Miana and Arif H. Shah. Studies on the Antiinflammatory, Antipyretic and Analgesic Activities of Santonin. Jpn. J. Pharmacol., 1994, 64: 135-139.

[4] Kasmiyati, Sri & Kristiani, Elizabeth & marina herawati, Maria & Sukmana, Andreas. (2021).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Flavonoids Content of Artemisia cina Berg. ex Poljakov Ethyl Acetate Extracts. Biosaintifika: Journal of Biology & Biology Education. 13. 106-112. 10.15294/biosaintifika.v13i1.27665.

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添加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