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行业新闻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2022年06月09日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资讯浏览量:0

千屈菜(学名:Lythrum salicaria),为千屈菜科千屈菜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又名“千禧花”。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千屈菜的功用

1.盆栽或沼泽园用:株丛整齐,耸立而清秀,紫红色成串的花序姿态娟秀整齐,花色鲜丽醒目,花朵繁茂,花序长,花期长,是水景中优良的竖线条材料,广栽片植具有很强的绚染力。最宜在浅水岸边丛植或池中栽植,也可栽植于盆栽、花坛,或作花境材料及切花用。

2. 一般用途:食用:可食部位为嫩叶,虽不具有香气,在台湾它却被归属于香草类植物,叶子被当成养生茶饮用;一般于 4~5 月间到野外采摘,从易折断处将千屈菜的嫩茎叶摘下,将鲜菜洗净,入沸水中汆烫一下,凉拌、炒食、做汤均可。有的则切碎,拌面粉内蒸食;有的用鲜菜下面条食;还有的作火锅配料等。

3.药用:性味:苦,寒。归大肠经。清热,凉血,收敛,止泻。效用:治痢疾,崩漏,吐血,外伤出血,疮疡溃烂等。其全株可入药,可治痢疾、肠炎等症,具外伤止血功效;依据《湖南药物志》可治痢疾、溃疡泄泻、便血、血崩、肠炎、伤寒、外伤出血等等。

 

千屈菜 (学名:Lythrum salicaria Linn.)

英名:Purple loosestrife, Spiked loosestrife, Purple lythrum

属于千屈菜科植物,因叶形像柳树,所以有「水柳」和「水枝柳」之称

在夏天紫红色花朵盛开,不输春天的樱花,所以也有「夏之樱花」的美誉

原产地在欧洲和亚洲的温热带地区,喜欢潮湿的生长环境(如沼泽)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千屈菜的花期相对很长,从夏天到秋天,都会开出艳丽的紫色花朵

是夏天极佳的观花植物,适合种植于水边、湿地和水池,也可以当观花盆栽欣赏

照顾时应剪除太密的枝条与凋谢的花穗,如此可帮助通风和促进新花穗分化

由于需水量高,盆栽种植应注意水分补充 (可将花盆放在水盘中)

可用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繁殖

嫩叶可以当蔬菜食用,或煮成养生茶喝,全株亦可入药

 

千屈菜拉丁名的由来

千屈菜为千屈菜科千屈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园艺上常被称为「千禧花」或「美丽千屈菜」,原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温热带地区,喜欢潮湿的生长环境,常可在沼泽地看见其踪迹,因其耐湿的特性,常被拿来做为水岸植物使用。千屈菜之株高40至120公分,直立而多分枝,长穗状的花序顶生,其小花多而密,盛开的紫红色花串随风摇曳生姿,甚是好看!千屈菜的花期相当长,约可跨越夏秋二季,又花色艳丽且适合大面积栽植,所以多被栽于水边与池旁。「千屈菜」的拉丁文学名中,属名 Lythrum 是由希腊文 lythron (血) 缔造而成,意指该植物的花是血红色的。种小名salicaria则是「像柳树的」的意思,因叶形像柳树,所以在不同地区也有把它称为「水柳」或是「水滨柳」。

 

形态

 

茎: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于地下,粗壮;茎直立,多分枝,高 30~100 公分,全株青绿色,略被粗毛或密被绒毛,枝通常具 4 棱。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叶: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 4~6(~10) 公分,宽 0.8~1.5 公分,顶端钝形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花:花组成小聚伞花序,簇生,因花梗及总梗极短,因此花枝全角似一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 0.5~1.2 公分;萼筒长 0.5~0.8 公分,有纵棱 12条,稍被粗毛,裂片 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 0.15~0.2 公分;花瓣 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长 0.7~0.8 公分,着生于萼筒上部,有短爪,稍皱缩;雄蕊 12,6 长 6 短,伸出萼筒之外;子房 2 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果实:蒴果扁圆形,全包于萼内,成熟时 2 瓣裂,种子多数,细小。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生态

千屈菜原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温热带地区,常可在沼泽地看见其踪迹,因其耐湿的特性,常被拿来做为水岸植物使用。喜强光,耐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生长更好。

 

千屈菜之株高40至120公分,直立而多分枝,株丛整齐,长穗状的花序顶生,紫红色小花多而密,花色鲜丽醒目而清秀,花期相当长,约可跨越夏秋二季,且适合大面积栽植,所以多丛植于水岸边或池中,当盛开时紫红色花串随风摇曳生姿,具有很强的绚染力。也可栽植于盆栽、花坛,或作花境材料及切花用。

 

主要价值

药用

全草入药,治肠炎、痢疾、便血;外用于外伤出血。

【性能】苦,寒。归大肠经。清热,凉血,收敛,止泻。

【应用】治痢疾,崩漏,吐血,外伤出血,疮疡溃烂等。

①治泄泻,痢疾,便血,血崩。煎服:6~12克。

②治外伤出血,研末外敷。本品含千屈菜甙、没食子酸鞣质与胆碱、光千屈菜碱、光千屈菜定碱、光千屈菜胺等多种生物碱。花尚含牡荆素等。煎剂在体外能抑制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对痢疾杆菌尤为敏感。对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根煎剂用于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

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千屈菜全草性味苦,寒。有清热,凉血等功用。可治疗痢疾、溃疡、血崩等症。有抗菌等功用。

动物试验证明,千屈菜有降血糖作用。提取物还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提高游离脂肪酸的水平。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生药(全株)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

2、对血压的影响:牡荆素(vitexin)0.05-10.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大鼠可暂升压,大于10mg/kg静脉注射则产生持久降压,降压机制是由神经节阻断作用。

3、抗炎:牡荆素2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抗炎作用。

4、解痉:牡荆素10-30μg/ml可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对豚鼠离体肠管,最初有增强作用,但稍后则显示解痉作用,能减弱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

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于含鞣质所致。其根煎剂用于泻下或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于屈菜甙、Fe2O3·XH2O与鞣质所引起,对肾、胃及循环系统无害。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产生低血糖。

性状鉴别茎呈方柱状,灰绿色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化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

全草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质。灰分中钠为钾的一倍,并含多量铁,胆碱0.026%。鞣质主为没食子酸鞣质,其含量为:根8.5%,茎10.5%,叶12%,花13.7%,种子亦含大量鞣质。花含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锦葵花甙(Malvin即Malvidin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3-monogalactoside)、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和少量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 homoorientin)、绿原酸、鞣花酸及没食子酸,尚含有胆碱、鞣质及色素。又报道含有少量挥发油、果胶、树脂和生物碱。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园林

本种为花卉植物,华北、华东常栽培于水边或作盆栽,供观赏,亦称水枝锦、水芝锦或水柳。

株丛整齐,耸立而清秀,花朵繁茂,花序长,花期长,是水景中优良的竖线条材料。最宜在浅水岸边丛植或池中栽植。也可作花境材料及切花。盆栽或沼泽园用。

 

食用

千屈菜为药食兼用野生植物。其全草入药;嫩茎叶可作野菜食用,在中国民间已有悠久历史。

《救荒本草》、《湖南药物志》、《贵州民间药物》、《中国药植图鉴》等许多古今文献中均有其药用或食用记载。

古代,民间除了荒年,春季缺少蔬菜时人们也普遍食些野菜,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免于疾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千屈菜又有食用。一般于4~5月间到野外采摘,从易折断处将千屈菜的嫩茎叶摘下,将鲜菜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凉拌、炒食、做汤均可。有的则切碎,拌面粉内蒸食;有的用鲜菜下面条食;还有的作火锅配料等。

古代,民间还将千屈菜制成干菜,以备冬春之需。即先将鲜菜用沸水焯一下,再晒干贮存。食时水发,炒菜、做汤均可,亦别有风味。

此菜有清热凉血之功,为炎夏佳蔬。此菜还富含铁等成分。

用千屈菜与其它原料配合制成的化妆品,有减少充血,避免皮肤干燥,防止外来刺激等美容之功。

 

有关千屈菜的现代研究进展

1、千屈菜糅花单宁刺激IPEC-J2细胞单层形成并抑制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粘附

千屈菜(LSH)自古用于治疗腹泻。尽管有经验参考的治疗效果,生物活性机制和负责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考虑到LSH治疗人类和农场动物腹泻的历史,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体外检查LSH及其C-糖基鞣花单宁对维持肠道上皮完整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生长和粘附相关过程的影响。LSH不仅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EPEC的生长,而且抑制其对IPEC-J2肠上皮细胞单层的粘附。此外,体外实验还证实了断奶仔猪远端结肠样品对EPEC生长的抑制作用。LSH及其主要的C-糖基鞣花单宁、栗木鞣花素(castalagin)、栎木鞣花素(vescalagin)和水杨苷A和B通过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的产生来刺激IPEC- j2的单层形成。平行测试的LSH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尿石蛋白C、尿石蛋白A及其葡萄糖醛酸苷均不活跃。LSH和分离的鞣花丹宁的活性支持其止泻特性,并表明其对肠道上皮有益影响的潜在机制。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2、千屈菜——欧洲传统药材中被低估的药用植物

千屈菜是千屈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已经在欧洲传统医学中使用了几个世纪。尽管千屈菜是一种药典植物材料(Ph. Eur.),但千屈菜作为一种药用植物的受欢迎程度最近有所下降。本文旨在回顾千屈菜的传统和历史用途,并结合目前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全面了解,以恢复对这种有价值的植物的兴趣,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和可能的应用方向。

系统查阅了欧洲和美国图书馆的历史和民族药理学文献。利用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和Reaxys数据库进行了千屈菜药理和植物化学文献研究。

通过对千屈菜属植物从古至今20世纪的研究,揭示了千屈菜属植物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主要应用于胃肠道疾病(以痢疾、腹泻为主)和对皮肤黏膜的不同影响。目前的植物化学研究表明,多酚(C-葡萄糖苷鞣花单宁和C-葡萄糖苷类黄酮)和杂多糖是主要成分,可能决定了观察到的药理作用。提取物及部分分离物具有止泻、抗菌、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等活性。

本文献综述最终表明,千屈菜曾被认为是欧洲传统医学中非常有效的药物。尽管它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由于未知的原因,它的受欢迎程度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所减弱。不幸的是,当代药理学研究仍然不足以支持其彻底描述的传统用途。关于作用模式的复杂研究的必要性是反复强调的,这些研究将直接涉及千屈菜的主要传统应用——胃肠道疾病。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3、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 Lythraceae)作为氧化胁迫调节中酚类化合物的潜在来源:地上部分和根提取物的比较

千屈菜是一种开花植物,传统上用于炎性疾病、胃肠道疾病、痢疾,并作为外用收敛剂。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千屈菜地上部和根部的甲醇提取物中酚类的含量、抗氧化、细胞毒性和抗菌活性,以及对DNA和细胞模型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此外,还进行了模拟体外消化研究,以估计提取物中存在的单个化合物的稳定性。千屈菜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总酚类化合物,其中C-糖苷黄酮、荭草苷、异荭草苷和牡荆素等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该提取物在不同的体外方法中显示出较高的抗氧化潜力,适度的抗菌性能,以及对研究的正常和癌症细胞系的低细胞毒性。同时,提取物对DNA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亚砷酸盐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千屈菜地上部分自古以来作为药用植物被广泛使用,其根也可能具有宝贵的生物学特性,两者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遗传毒性,并在体外消化过程中保持稳定,可作为功能性食品成分。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4、千屈菜与健康断奶后仔猪肠道菌群的关系——关注体外培养中生物前的特性和生物后代谢物的形成

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 from Lythraceaefamily) (LSH)是欧洲一种草本植物,从古代到20世纪初,在人畜医学中都被用于治疗腹泻和痢疾。断奶后腹泻是影响全球仔猪生产的主要问题,由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平均日增重降低,抗生素消耗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断奶后腹泻有多种原因,所有这些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研究LSH与健康断奶后仔猪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以评估其对肠道菌群组成、代谢以及提取物中潜在生物活性后代谢产物的产生的影响。采用不同添加LSH的培养基对仔猪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远端肠道菌群进行离体厌氧培养。使用UPLC-DAD-MSn法测定生物后代谢物的产量。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通过16S rDNA V3-V4高变区扩增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培养物中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只有盲肠和远端结肠菌群能够水解和代谢LSH中的鞣花单宁为尿石蛋白。检测到尿石蛋白M6, M7,尿石蛋白C, A和异尿石蛋白A,以及先前未描述的来自C-葡萄糖鞣花单宁中黄没食子酰部分的代谢物。LSH对菌群多样性和代谢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可以调节菌群的组成,显著降低了柯林斯菌(Collinsella)、塞内加尔厌氧菌(Senegalimassilia)、未培养菌属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 RC9肠道组、艰难杆菌属(Mogibacterium)、多尔氏菌属(Dorea)、拉克氏梭状芽胞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 UCG-004组、Moryella、产粪甾醇真杆菌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球菌属(enterinimona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 UCG-005未培养菌属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moachnospiraceae UCG-004肠道组、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coccus和Allisonella, 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Agathobacter、霍氏真杆菌Eubacterium hallii group、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 NK3A20 group、扭链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torques group、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Catenisphaera和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的相对丰度增加。确定了类群丰度与尿石蛋白产生之间的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千屈菜符合止泻剂的候选标准,可用于治疗或预防仔猪断奶后腹泻。它不仅能在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不影响代谢活性的情况下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而且还是一种菌后代谢物尿石蛋白的来源,具有抗炎特性,有利于断奶仔猪肠道健康。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5、千屈菜新的生物活性:对角质形成细胞、重建表皮和重建皮肤的影响,在皮肤美容科学中的应用

多年生和广泛分布的草本千屈菜,也被称为紫千屈菜,是一种在欧洲传统上用于医学的植物。紫千屈菜以其治疗肠胃疾病或出血等内部疾病的能力而闻名。我们的目标是从生物活性的角度重新研究鞣花丹宁的自然来源。在研究千屈菜地上部分提取物对角质细胞、重建表皮和皮肤的生物学作用之前,已经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探索。通过局部治疗重建组织来评估天然化合物的潜力。该提取物及其主要化合物之一能够通过刺激参与表皮和真皮结构的标记物的表达,起到促进皮肤细胞分化和保护的作用。此外,萃取物对皮肤的整体形态也有有益的影响。因此,千屈菜是开发皮肤美容领域活性成分的新天然资源。

香精与香料(143)—千屈菜

参考文献:

[1] Sebastian Granica, Wilfried Vahjen, Jürgen Zentek, Matthias F. Melzig, Karolina A. Pawłowska, and Jakub P. Piwowarski. Lythrum salicaria Ellagitannins Stimulate IPEC-J2 Cells Monolayer Formation and Inhibit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Growth and Adhesion. J. Nat. Prod. 2020, 83, 12, 3614–3622. https://doi.org/10.1021/acs.jnatprod.0c00776

[2] Jakub P. Piwowarski, Sebastian Granica, Anna K. Kiss, Lythrum salicaria L.—Underestimated medicinal plant from European traditional medicine. A review,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170, 226-250, https://doi.org/10.1016/j.jep.2015.05.017.

[3] Nikola Srećković, Jelena S. Katanić Stanković, Sanja Matić, Nevena R. Mihailović, Paola Imbimbo, Daria Maria Monti, Vladimir Mihailović, Lythrum salicaria L. (Lythraceae) as a promising source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he modul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Comparison between aerial parts and root extract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20, 155, 112781, doi.10.1016/j.indcrop.2020.112781.

[4] Temesgen H. Dadi, Wilfried Vahjen, Jürgen Zentek, Matthias F. Melzig, Sebastian Granica, Jakub P. Piwowarski, Lythrum salicaria L. herb and gut microbiota of healthy post-weaning piglets. Focus on prebiotic properties and formation of postbiotic metabolites in ex vivo cultur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0, 261, 113073,doi.10.1016/j.jep.2020.113073.

[5] Jouravel G, Guénin S, Bernard F-X, Elfakir C, Bernard P, Himbert F. New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Lythrum salicaria L.: Effects on Keratinocytes, Reconstructed Epidermis and Reconstructed Skins, Applications in Dermo-Cosmetic Sciences. Cosmetics. 2017; 4(4):52. https://doi.org/10.3390/cosmetics4040052

服务热线

177-5061-9273

添加微信咨询

添加微信咨询